小喇叭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作文大全 > 导航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7-12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1000字。

日常学习中写作是我们所需的重要能力,通过写作可以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作文在写好后大家最好能多读几遍,就会发现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是否还在构思作文怎么写吗?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遥远的绝响读后感1000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篇1)

作为一部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小说,《遥远的绝响》讲述了一段关于人类自我反省的历程,同时也具备了绝美的文学观赏性。这个标题所展现的点,正是小说主题意蕴的体现。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遥远的绝响

小说《遥远的绝响》采用了一种双线故事叙事的手法,穿插反复出现的莎琳和阿瑟俩个主角,使故事一层层递进而不失深度。这个标题中的“遥远的绝响”正是从小说的结尾处引申而来,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意蕴。

小说中,莎琳因探视患有精神病的妹妹而开始了与阿瑟的对话。两个主角的对话看似轻松而亲切,但越往深处,越加复杂而细腻。通过见谈,莎琳不断引领着阿瑟思考自己的人生、信仰、家庭的责任等问题。而本篇小说的最后一段,阿瑟的思路浮现在莎琳的脑海中,她感慨道:“相信她接收到的,你说过的话还会响个不停,响到她老了都还记得。”这个“响”是指阿瑟的思想在莎琳思想中的继续传承、展延。这就是标题所说的“绝响”,是遥远的,因为在时间的长河流逝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和信仰随之改变和演进。但是在某些时刻,这些想法依然会作为遥远的绝响而回荡在人类的心里。

二、读后感悟

对于我个人而言,《遥远的绝响》是一部深度抒情小说。它代表了人性和命运面对生活的实际问题时的一段探索历程。小说从人们的内心和生命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并引导我们思考并面对生活中那些现实且艰难的问题。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自我成长和自我意识的责任。这个责任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也是对你身边所有人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真正保持坚定的信念,并勇于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是更加重要的。这样人们才能真正地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活的价值。同时,需要时刻谨记的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需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三、小说评价

总体而言,《遥远的绝响》是一部具备了极高的艺术性、厚重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剖析性的著作。小说的双线故事情节,幸存者的回想、精神医生与患者的对话,这些元素在文艺方面得到了十分细腻的描述,在情感和生命历程方面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思考。整部小说运用精细的字句制造出一种“内在声音”的效果,引领读者进入小说人物的思维之中。

同时,小说在结构上也采用了许多巧妙的手法。如通过人物的回忆和阿瑟的亲身体验,描写二战后美国的历史变迁并展现了精神病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这样刻画会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历史的痕迹。同时,小说在生命和意义的探究上,也表达了深刻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仅针对个体生命的追求,也与群体的命运密不可分。

总之,小说《遥远的绝响》以其丰富的内涵与细致而精美的叙事,深刻而又优美地展现了一份关于人类自我反省的历程,发出了一种历久弥新的共鸣。其意蕴广博、思想深刻而浓郁,倍受读者关注与追寻。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读这样一本小说,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有着提醒和借鉴的作用。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篇2)

《山居笔记》中的绝大部分篇什,都触及到我们熟视无睹的“暗角”,虽然它们谈的是已离我们很远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但它却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遥远的绝响》写的是魏晋时代嵇康、阮籍等文人活动状况。但在文字背后实际上有作者深深的感喟。在秋雨先生的眼里,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的时期。

文章以嵇康为主线,作者行文的心情是一种少有的景仰与钦羡,雅致与抒情中流露着沉痛之感,可谓是岁月跌宕中的情感顿挫。如果没有对大时代的真切把握,而要写出人物的神来,无异于缘木求鱼。

《遥远的绝响》其神韵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更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它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文字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根本在于作者将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笔端,而此间文化生命又是由沉重深厚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真正纯正的主体意识,需要对现实的忧患,对历史的洞察,对未来的执着,对整体人类文化的感悟。而由更高的层次对历史现实进行极其深切的眷顾,其间的忧思、苦恼、欢愉、欣慰,都与历史、现实、未来相契合,由此构成文章结构的立体化主体意识。

嵇康,作者称他为阮籍终身性的朋友,但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他“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人生境界的基本内容,是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你看他健康得令人羡慕,帅气得令人倾倒。他的友情与亲情是心照不宣,浓烈到近乎淡薄的。他对他不喜欢的人可以白眼相加,率性而为。但是对友情,有时却又很无奈。他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人性的纯洁,对友谊近乎苛刻的要求,使他一再与朋友绝交。谁能理解他内心的苦衷!

嵇康的被捕、被杀,实际上是高贵的人格无法见容于世的表征,正是所谓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的决绝、坦率,是小人和统治者无法忍受的,他的高洁映衬出了一片黑暗,不能见容于群小也就成为必然。中国文人的命运难道就这样多舛?作者除为豪杰逝去而悲郁之外,对钟会之类的小人也毫不留情地敲打了一番。人性的光芒被黑暗吞灭,悲剧正是将美撕碎给人看,行文至此,我们也不禁为嵇康的遭遇一恸。

像嵇康这样的人物负载着当时最精致的文化,却无力保全性命于乱世。他最终为文化、为一种高洁的信念献出了生命,他是平静的。但他不能忘怀的是《广陵散》的失传,他把文化的传递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中间的审美文化开始屹立。他们是先行者,是历史中间物,充满历史的悲剧感。二十世纪的鲁迅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中间物地位,依旧向命运抗争。这是宿命,还是轮回?

如果说《遥远的绝响》就像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那么写嵇康的这一部分就是其中的最强音!其中洋溢着某种丰厚而内在的东西,作者像一个思想者,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或吸引人们去思索。在他那深厚的思想沙滩上,一种深层次的、立足于历史与现实,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关注逐渐凸现。“遥远的绝响”回荡在遥远的天际,已经渺不可寻。历史的殷鉴总是血泪斑斑,人性的善忘却总是如一,需要时时提醒才不致重蹈覆辙……秋雨先生为我们带来的是诗意与激情,是心灵的颤栗,它启示着当下喧嚣的世界:我们曾经有过那样一个年代,失落了那个时代是中华文化的不幸!文人的贡献不止于此,但它却又是文人表达一片热忱最直接而有力的方式。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篇3)

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始终在心间震撼。翻开历史,在那样的年代,在一个功名利禄争斗的乱世,多少文人名。

历史是一部长卷,再怎么博大精深也终究要翻过去的;历史是一个故事,多少是是非非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循环往复。我们拦不住它滚滚的潮流,唯有在现实的寂静中,或漠然或虔诚地品味曾有过的似模糊似清晰的记忆。然而,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始终在心间震撼。

翻开历史,在那样的年代,在一个功名利禄争斗的乱世,多少文人名家在漠然中悄逝。没有谁为谁叹息,没有谁为谁停留,就这样,如古井死水沉淀于历史的旧梦中。

是余秋雨,翻开了这个旧梦,在梦醒的惊悸中,凭着一份对中国文化史的责任感,凭着满腔的激情诉说了魏晋时期的文化名人被历史遮掩的千百年来的哀痛,诉说的是一份衷肠,道出的是一种惋惜,发出的是一声概叹。文末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是一种怎样的无可奈何呀!

才华横溢,孤傲清高的阮籍,曾为人生的末路而哭泣,曾为到处都是为争做英雄而留下的斑斑疮痍而伤怀,他苛求的只是生命中的一点自主和自由。如此德才兼备的才子却隐没于茫茫乱世,岂不悲哉?但真正悲哀的,只能是那个社会;应当负责任的,该是那个时代。无意于险恶的乱世,在一个清冷森林里隐蔽自己,给自己的心灵一份宁静。阮籍像一片风干的带着绿色的树叶,既不属于天空,也不属于大地,默默一生中能够读懂他的只有自己。

还有龙章凤姿,天使自然的嵇康,生命乐章比阮籍更清晰,更响亮。非汤武而薄周孔的人生主张,使他完全不理会种种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官场仕途,将在大树下打铁作为其心的归属。对嵇康来说,能够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为了逃避官场,把友情看得深重的他毅然与好友山涛绝交。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那封伤心凄切的绝交书足可以证明他心灵深处的那份坦诚和无奈。

错过的已经错过,失去的终究失去。假如那时嵇康、阮籍走进官场,结局是否会同历史一样,悄然远逝呢?应当说,正是拥有那种洁身自好、孤傲清高的处世观,他们才传响于历史。

遥远的绝响已追随历史而去,但那串尘世的风铃是否也会轻轻摇响,启迪着人们对那些古老的精神财富多一些在乎?

我想,至今能够对他们说的只有时下流行的一句熟语:情愿一生追随,只为梦能圆。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篇4)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

《遥远的绝响》是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广阔的背景为故事的主线,以丰富的细节和真实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历史的悲壮和人性的复杂。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历史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小说以遥远的背景为起点,描述了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故事从日本侵略者入侵东北的那一刻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段时间结束。小说通过描写真实的历史事件,如九一八事变、闹市火灾、敌人进攻等,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痛苦。同时,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心的构思,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不易。

其次,小说以复杂的人物形象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言谈和举止,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坚韧、智慧和善良。然而,正是在那个残酷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也显露无遗。有的人为了生存而不得已妥协,有的人为了亲人付出一切,有的人选择舍弃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让人深思,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

再次,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交织,展示了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意义。小说中的人物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他们在战火中迷茫,悲痛,甚至矛盾与内心。然而,正是这些苦难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的宝贵,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所在。小说中的人物逐渐从矛盾中成长,从挫折中坚强,展现了人类面对悲剧时的勇气和智慧。通过这种描写,作者给予了我对于人生意义的深思,让我明白了在困难面前,人对生命的挑战和坚守才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读完《遥远的绝响》让我思考了许多东西。这部小说通过其广阔的背景以及丰富细节和真实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历史的悲壮和人性的复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腴且具有代表性,他们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通过对苦难和生命意义的描写,小说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部作品丰富而深沉,读后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篇5)

很喜欢这篇文,刚看题目便被它所吸引,遥远的绝响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绝响会是怎样的辉煌呢?

“对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动笔。”这句话让我很好奇,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让余秋雨先生不敢动笔。看完这文感触很多。特喜欢嵇康和阮籍能够不羁于世俗礼法的框架,做着最真的自己。

阮籍是一个我很佩服的存在。阮籍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直到路走到了尽头。真的没路了?他会哑着嗓子自问,会声声抽泣,会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然后走到另一条路的尽头,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也没有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他是不羁的,他也是不困于世俗的。

阮籍更让人感到怪异的,是他对于礼教的轻慢。例如父母去世时的繁复礼仪,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甚至三年守墓,一分真诚扩充成十分伪饰,让活着的和死了的都长久受罪,在最不该虚假的地方大规模地虚假着。正是在这种空气中,阮籍的母亲去世了。

那天他正好和别人在下围棋,死讯传来,下棋的对方要求停止,阮籍却铁青着脸不肯歇手,非要决个输赢。下完棋,他在别人惊恐万状的目光中要过酒杯,饮酒两斗,然后才放声大哭,哭的时候,口吐大量鲜血。几天后母亲下葬,他又吃肉喝酒,然后才与母亲遗体告别,此时他早已因悲伤过度而急剧消瘦,见了母亲遗体又放声痛哭,吐血数升,几乎死去。他完全不拘礼法,但他却是最真。在母丧之日喝酒吃肉,但他对于母亲死亡的悲痛之深,又有哪个孝子比得上呢?

而嵇康,在我心中是一个很神圣的存在。随性,是吸引我的最大因素。他的随性和洒脱,胜于七贤里的任何一个。当随性大到不羁的时候,这种无拘束的性格成了他致命的缺点。他从来不知道“韬光养晦”为何物。从钟会的报复和写给吕巽的绝交书这两点上看,显而易见。

说到“绝交书”,就不得不提《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信与上文提到的性质完全不同,只要对嵇康有一点了解,就知道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对友情非常重视。即使下了绝交书,可是与山涛的感情藕断丝连,那种感情的细腻程度,都让我觉得不应该属于这样一个随性的人。

打铁,这项事业,在我认识嵇康后,就变的高贵了起来。他在思想上的归隐和淡泊,甚至高于孙登这样的人物。正好应了那句“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

还有就是那千古一绝的琴音。对于他死时的那首“广陵散”议论纷纷,写得也可能过于夸张或多是臆测。但,我却总是禁不住想象,在断头台上抱琴而坐、琴声疾驰于天地间的情景。面对死亡,脸上的镇定自若,心中那份不变的坚持,加上一曲震撼激射的绝响,该有多少人当场倾倒!监斩的那位官员,不知道有没有一瞬间想要与罪犯共饮!?

阮籍和嵇康都是不羁的,都是不为世俗所有的人,他们有才,有情,他们不假,他们最真。